由《咬文嚼字》杂志引发的流行语互动已经有几年了,不但是语言学,更堪为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乃至观察百姓心态流变的一扇窗口,积累起来,也是一部趣味横生的民间口述实录,可以为正史补白。
一个现象很有趣:当年这些中选词语,而今仍在“流行”,然而却有双向流动的倾向,有的从“庙堂”向“江湖”流动,有的从年轻人向中老年人中流动,从民间语汇向官方语汇靠拢。
比如,“中国梦”作为主流政治话语之一,蕴含着对每一个平凡梦想、每一个微小成功、每一个人恳切呼声的尊重,已进入草根话语序列。比如,“生日有人陪,哭泣有人听,这是我的‘中国梦’”;以及延伸出来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梦和远方”……无数小小的“梦”相迭加,才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磅礴推动之力。顶层设计与草根吁求相呼应,触手可及,可亲可信,是进入流行语的前提。如今的“文明互鉴”“区块链”等政经语系的流行,也具备进入民间话语体系的潜质。
流行语反映的往往是年轻人的社会心态。流行语的被关注,是一种良性的代际通沟渠道,甚至可以看作成年人向小孩子的俯首倾听。相隔五六年,入选的流行语越来越草根,越来越让中老年人“听不懂”,也折射出主流话语的宽容与谦和。如果用当年的眼光,以“语言护堤坝”自居的《咬文嚼字》,怕是不会容忍全然不符语法的“融梗”“我太南了”一类词语入选。而再早若干年,在本世纪初,还有一些地方反感网络语言的“泛滥”去立法禁止呢!
官民语系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倾听民瘼,凝聚共识,实现最大公约数,激发改革动能,值得“点赞”。
话语千万条,相互倾听、互相尊重是第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