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扶贫日系列论坛的网络微视频优秀作品展播活动中,短片《臊子书记》感人至深。青年教师宋鹏离开即将分娩的妻子,放下高校工作,奔赴甘肃陇南的大寨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以沙湾臊子为切口,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带不走的幸福路”。宋鹏和大寨村的故事,是中国减贫事业的生动缩影。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开辟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7亿多人摆脱贫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预计今年年底全国95%左右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
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各地各部门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广西围绕“开展消费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主题,表扬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活动的300家民营企业;海南在18个市县各举办“爱心扶贫大集市”,进一步打通扶贫农产品销路;青海举办“就业扶贫行动日”现场招聘会,为贫困劳动者送信息、送服务、送岗位……千千万万“扶贫人”尽锐出战、迎难而上,集全社会之力,凝聚起脱贫攻坚不松劲的强大合力,必能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从产业扶贫到健康扶贫,从教育扶贫到生态环保扶贫,近日举行的2019年全国扶贫日系列论坛,总结过往,探索未来多样化、差异化的扶贫形式,可以说是一次脱贫智慧的交流激荡、脱贫思路的集体展示。“要想富、先修路”,这把脱贫致富的“万能钥匙”只适用于贫困人口体量庞大、分布集中的以往情况。当前扶贫进入决胜的冲关阶段,大水漫灌势必造成跑冒滴漏,唯有将“一招鲜吃遍天”变为“一地区一法子”,才能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摆脱贫困。这也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需要“锁找钥匙”,也要“钥匙找锁”。如果说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是针对问题找措施,各方也应各展其才、各显其能、带着特长做帮扶。脱贫攻坚的事业不是个人的事,需要社会总动员、全民齐上阵,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四川农业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帮助地方搭建“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网”等信息服务平台;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宜昌市夷陵区政府、电商平台等多方联动举办的“奔跑吧柑橘”扶贫公益活动,让夷陵柑橘成了“网红”,带动了特色农副产品销售;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发挥链接优势,整合资源、支持各地“儿童之家”建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各方参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握指成拳,已形成高效有力的大扶贫格局。
每一个脱贫故事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张家口考察时曾指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重要补充,把生态补偿扶贫作为双赢之策,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把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作为基本防线。如果说产业扶植、就业协助、消费扶贫让老乡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光伏扶贫则立足于补齐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的短板,既有输血也有造血,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既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方可形成有层次、有质量的扶贫帮扶措施体系。一项措施效果有限,打出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有大有小的攻坚组合拳,才是“啃硬骨头”“攻老大难”的治本之策。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再过1年多,“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誓言就会成为现实,中华民族摆脱贫困的千年愿景即将梦圆。“当惊世界殊”的脱贫奇迹,驰而不息的脱贫脚步,是2020年为绝对贫困画上句号的最强底气。在脱贫攻坚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我们频道不换、靶心不散,必能迎来新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