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新闻客户端报道,2019年上半年浙江省教育厅对全省56所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的大三学生和45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大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主要指标(5项)进行了现场抽测。其结果显示,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测平均分为70.35分,合格率为86.62%,优良率为14.66%。可以说,这样的结果实在算不上理想,也让更多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隐隐担忧。
事实上,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然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就在10月12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可见其严重性和紧迫性。
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反映,现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对体育的兴趣和能力也大不如前。以前的大学生上完体育课后可以去踢球,打篮球,而现在有些大学生连800米都跑不下来,而业余时间将体育作为娱乐首选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比如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开始变得散漫,一味地放纵自己,作息时间不规律,生活缺乏规律性,晚睡晚起己成为当前一些大学生的通病。还有一些大学生,整天呆在宿舍,几乎很少参加户外运动。前段时间,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全国3069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5成大学生不能坚持每天吃早饭,近8成学生饭后不运动。如此行为,有健康的体魄才怪。
此外,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也可以管窥基础教育中体育观与健康观的缺乏。现在一些中小学校普遍比较“重文轻武”,陷于一切为了升学率的泥潭。学生除了应付堆积如山的各种复习题、测试试卷,还要上各类补习班;有的学校到了初三或高三后,学生到了学校后,除了上厕所、吃饭,其余时间都要在教室埋头学习,有的甚至把体育课也停了,根本说不上什么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能锻炼了。对此,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却都乐见其成。
而一些家长对自家孩子的“过度保护”,也成了一些学校不愿意让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或课外运动的原因。如果孩子在学校稍有磕碰,就找学校讨说法的做法,也让一些学校对运动有所担忧和忌惮,有的干脆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禁止学生参加课外的运动。
但我们都知道,健康体魄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如果缺乏健康意识和运动的习惯,就难以将体育融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上述提到的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则无疑促使了体育运动在生活中的缺失。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没有个体身体上的健康,便无从谈起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虽说,体质具有先天的遗传性且难以改变,但是后天的饮食、运动等失衡或习惯却也能够决定身体形态、结构和技能上的增强,这是已经被科学证实了的。
因此,不论是父母也好,学校也罢,除了学业之外,都应该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该让学生的体质健康成为牺牲品。这需要一方面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帮助其树立健康意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继续加大监管力度,鞭策学生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从这个角度来说,浙江省的这份测试报告算是一种警醒,而教育部颁布的《意见》则是一个改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