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3名学生的饭卡里,突然多出720元,收到短信提醒后学生们一度以为是“诈骗短信”。其实,这笔钱是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2018年在学校刷饭卡的记录,给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花销低于平均8块钱的学生发放的助学金。
有评论认为,此举既保护了贫困生的尊严和隐私,又实现了“精准扶贫”,如此“隐形资助”不仅值得点赞,还可在全国复制。学校爱护学生的初衷固然应该得到理解,但是这种“隐形资助”不仅无助于构建公开透明的助学体系,还会助长学生以出身贫穷为耻辱的观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直接发放到学生饭卡的“隐形资助”,目的或许正如有评论所说,保护学生尊严和隐私。但是,发放助学金之前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那就是出身贫穷会让学生失去尊严、无地自容吗?所谓的贫困生,其实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每个贫困生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贫困家庭。一个家庭致贫的原因有很多,因灾、因残、因病、因学或者多重原因交加。不能在贫穷与懒惰、无能之间画等号。生活在贫困家庭固然会遭受很多不便和苦难,但是这并不是贫困生的耻辱。一个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一定克服了更多的困难,更应该得到学校和其他学生的尊重。在学校里,感到无地自容的应该是那些家穷而不知自强或者因为父母有钱而炫富拜金的学生。
学校一厢情愿地把贫困生的助学金列为不宜公开的信息,不仅无助于解脱个别贫困生对贫穷的过度敏感,反而会助长其他学生嫌贫爱富的风气。如果一个贫困生不慎走漏了自己得到“隐形资助”的信息,随之而来的或许就是同学们的白眼,因为学校正是以“隐形资助”的方式暗示学生,不要把自己的贫穷告诉别人,可以假装“我过得很好”。其实,真正自信自强的学生会把贫穷苦难的经历视为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们会积极地争取助学金、奖学金,以减轻父母和家庭的负担,同时他们也不会躺在助学政策上坐等毕业。很多贫困生并不忌讳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家庭生活,贫富差距不是学生之间的鸿沟。当然,这些年贫富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拜金思潮也不断侵蚀一些学生的人生观和财富观。这时,更需要学校利用助学政策纠正部分学生的观念偏差。
贫困生领取助学金,并不丢人。助学金属于公共款项,不应私下发放,也没必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一个惊喜。能“偷偷”给贫困生发钱,也可能“偷偷”转为他用。公开透明,让师生参与监督,是发放助学金应有的程序原则。而“隐形资助”让学生和教师的正当监督变得非常困难。此外,依赖大数据界定的“贫困生”未必那么精准。贫困生也有饭量大的,消费难免超过平均标准,家庭富裕的学生也可能正在节食或者在校外有餐饮消费,单纯统计学校食堂消费金额,就是典型的“一刀切”。在“隐形资助”的名义下,大数据的偏差就会制造一种难以纠正的不公平。
如果学校能让学生实名申报,然后多一些摸排核实,多一些查遗补缺,多一些公开透明,助学的效果会更精准,学校的风气会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