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认为哪一句是鲁迅说过的话?事实上,第一句是伪托鲁迅之名的假名言,第二句看似无关的话语反倒是鲁迅的原话。近日,被网友戏称“鲁迅语录搜索引擎”的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索系统火了,该系统甚至因为网友的集中访问而数次崩溃。鲁迅语句一键查询、在线核对,让假名言无处遁形。有人说:以后再要造鲁迅的谣,可没那么容易了。
不少网友呼吁:李白、杜甫、莫言、马云也需要“名言打假”。的确,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成了虚假名言的“重灾区”,从古圣先贤到成功人士,从文学巨匠到知名学者,不少名人为编造的词句背了黑锅。假日记、假语录、假书单滥竽充数,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平台,一时涌现出来,有的火爆一时,不少大V、明星也不辨真假,成为假名言的“搬运工”。这一现象既侵犯了当事者的著作权、署名权,也扰乱了网络环境、误导了广大群众。
假名言也分“低配版”和“高仿版”。诸如“晚睡的人没对象”“人只要有钱,烦恼就会减掉90%以上”等所谓鲁迅名言,用词、风格与鲁迅相去甚远,一望便知真假。恶搞也好,调侃也罢,多是网民炮制的段子,借助反差抓人眼球,这些网言网语本身也是网络亚文化的呈现。至于那些伪造的张爱玲爱情语录、乔布斯成功名言,有的真有几分形似,有的甚至不无道理,之所以不用自己之名却假借他人之名,无非是拉大旗作虎皮,蹭名人的热度扩大传播力,这种假名言的欺骗性、危害性更强。但无论是哪一种,“借蔓扬名”、吸引流量乃至获得利益,是名言编造者的共同动机。
从名言警句的需求侧看,假格言之所以有市场,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优质文化内容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读者缺乏判断力。正所谓我所看的都是我愿意看到的,假名言之所以被一些人视如珍宝,正是因为契合了他们当下的某种处境和心态。那些成功学鸡汤,迎合了不少人飞黄腾达的幻想;那些偏执的社会批评,骂出了一些人心中的愤懑情绪。心中深以为然,再有了名人“加持”,点击转发、日常使用也就自然而然。其实,无论是讲话时刻意使用各种名言装点门面、代替论证,还是写作时轻信各种二手材料,在生活工作中不假思索地人云亦云,归根结底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维的“懒惰症”。
在古代,大量假托孔子、曾子之名的伪书应时而生,古人通过校勘、目录等小学工夫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现代,利用检索系统的火眼金睛,假名言很容易就能识破;通过法律手段,一些恶意捏造他人言论者必将遭到法律的制裁。但破解假名言现象,并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管理问题,更是全民树立“打假”意识的观念问题。网络的自我净化非一日之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个人如何甄别鱼龙混杂的名言警句,如何看待真假不一的网络信息。
就信息而言,真实准确是深刻辩证的基本前提。“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才不会被假名言牵着鼻子走。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说话写作要句句有出处、时时勤核对,但不盲从、不迷信是基本的生活态度。就名言警句而言,它作为实践的总结、历史的积淀,对我们为人处事、立言行文有重要作用。除了名言真假,言语本身的思想更值得关注。如果对名言对错缺乏反思,对名言产生的语境一无所知,把格言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律令,就容易误入歧途。
鲁迅曾说,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所以,与其背几句格言,不如潜心原著,透视作者的所思所想,寻找经典与当下的连接;不如投入生活,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挫折中寻找经验,我们或许能从中得到更强大的精神力量。